投稿信箱sczxtg@163.com

您当前的位置: Betway必威手机版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名称 宿城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引号 016180106/2016-00008 分类 统计公报   其他    其他
发布机构 宿城区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16-04-14
文号 关键词
文件下载
时效

宿城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 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民生保障卓有成效,经济运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综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5亿元,同比增长9.9%(同口径,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

99.2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39.06亿元,增长11.0%

三次产业结构为7.838.453.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335元,同比增长9.6%。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2.2%,与上年持平。

“十二五”时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增长71.5%,年均增长11.4%,年均增速比“十一五”时期慢3.3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全区第一、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下降312.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6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15.8个百分点,年均提升3.2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9.06亿元,同比增长11.0%,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gdp增速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金融领域改革成效明显,积极拓展私募债、融资租赁等融资渠道,新增融资12.4亿元。金融生态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全省排名提升14位。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一村一店”实现全覆盖,电商经营户增至8000余家,年网上销售额40亿元,耿车镇获评省级电子商务示范镇、中国淘宝镇,大众、大同、耿车三个村(居)获评中国淘宝村。

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神龙家纺出口额占销售总额95%以上,精科电气成为全市第三家境外投资超500万美元企业。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47772万美元,同比增长27.4%,实现逆势攀升,增长率三县两区第一。

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温和上涨,涨幅明显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呈现“五升三降”格局。“五升”即:食品上涨4.1%、烟酒上涨3.9%、衣着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2%;“三降”即: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5%、交通和通信下降2.5%、居住下降0.1%

二、农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56亿元,现价同比增长5.6%。实现农业增加值20.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

粮食生产较为平稳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0.37万亩,较上年增加0.14万亩,增长0.2%;粮食单产449.4公斤/亩,较上年减少2.9公斤/亩,降低0.64%;粮食总产31.62万吨,较上年减少0.14万吨,降低0.44%

林、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区以推进绿色宿城建设为目标,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工作,2015年新栽林木160万株,其中:成片造林35万株,高标准农田林网27.2万株,村庄绿化41.4万株,四旁植树56.4万株,新建绿化示范村40个,森林覆盖率达34.33%。全区生猪出栏20.36万头,同比增长1.04%,存栏14.6万头,同比增长0.14%;家禽出栏468.5万只,同比增长0.69%,存栏305万只,同比增长0.66%;牛出栏1.18万头、同比下降1.67%;羊出栏2.18万头,同比增长3.81%。肉产量稳定增长,蛋、奶产量有所下降,全年肉类产量2.55万吨,同比增长1.78%,禽蛋、牛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56万吨和0.75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09%0.83%全区渔业平稳生产。据统计,全区水产养殖面积3775公顷,同比减少1.1%,水产品总产量3.0万吨,同比减少2.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36万千瓦,同比增长1.8%。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12台,同比增长15.3%;小型拖拉机11280台,同比减少18.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吨)4.41万吨,同比减少1.8%。农村用电量3521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0.3%

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全区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在全省农业现代化6大类19项指标中,我区连续三年综合得分保持全市第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42.33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增加值54.05亿元,同比增长10.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实现产值165.6亿元,同比增长10.5%;重工业实现增加值76.7亿元,同比增长20.0%。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3.5亿元,增长8.9%;实现利税总额14.98亿元,降低12.0%,其中利润总额10.0亿元,增长15.1%

2+1”产业优势明显。全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绿色建材、智能电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6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3.9%,同比增长19.9%,高于全区规上工业平均增速6.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95.4亿元、同比增长15.2%;绿色建材业实现产值29.55亿元,同比增长37.6%;智能电网实现产值5.67亿元,同比增长22.0%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5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总数达222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3家,5亿元以上10家。

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列入统计的31个工业产品中, 19个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13个,占41.9%。

 

建筑业产值首次下降。受整体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全区建筑业出现了建区以来的首次下降。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8.0亿元,同比下降22.0%;完成工程结算收入116.6亿元,同比下降25.6%;实现工程结算利润6.0亿元,同比下降18.7%,完成建筑施工面积118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1.44亿元,比上年净增32.67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实现工业投资111.51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58.24亿元,同比增长11.4%。按产业构成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83亿元,同比下降81.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1.51亿元,同比增长15.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8.10亿元,同比增长24.3%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投资仍为全区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区工业投资完成额1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55.4%

服务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全区三产服务业投资88.10亿元,同比增长24.3%,增幅高于总投资4.9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1.35亿元,同比增长31.1%;卫生和社会工作完成投资7.33亿元,同比增长113.2%;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

1.92亿元,同比增长6.5倍;电信和信息传输完成投资4.70               

亿元,同比增长1.4倍。

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全区不断深化中心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黄河南路改造工程、马陵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富康大道改造工程、环城北路东延段改造项目、中国移动4g网络宿迁地区无线工程、中国移动4g网络宿迁地区传输工程等一批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18亿元,同比增长65.9%,高于总投资增速46.5个百分点,高于三产投资增速41.6个百分点;占总投资的比重为11.0%,比上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占据主导。全区民间投资实现151.08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部投资比重达75.0%,对全区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7.3%。民间投资中,制造业投资85.06亿元,同比增长21.2%;房地产开发投资37.55亿元,同比增长33.8%

五、国内、外贸易

国内消费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7亿元,同比增长11.0%。按城乡市场分,城镇实现零售额129.9亿元,同比增长8.1%;乡村实现零售额28.9亿元,同比增长26.2%。按消费形态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0.5亿元,同比增长12.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23亿元,同比下降1.9%。按企业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62.64亿元,同比增长1.1%;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96.09亿元,同比增长18.6%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列入统计的20类商品有9类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占总数的45.0%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2015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7772万美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出口总额30901万美元,同比增长27.1%。实际利用外资下降较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892万美元,同比下降70.0%

六、财 

2015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65234.9万元,同口径减收(下同)15098.3万元,下降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738.4万元,同比增收26332.4万元,增长12.1%;基金收入70325.76万元,同比减收36292.7万元,下降34%;中央级收入51170.8万元,同比减收5138.0万元,下降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83.1%

 

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增值税、消费税及新增企业所得税收入43690.3万元,下降6.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83.3万元,下降9.1%;地税部门完成地方工商税收入209960.6万元,增长7.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8796.8万元,增长10.4%;财政部门完成非税及基金收入111584.1万元,下降19.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258.3万元,增长31.4%

分地区看,区直完成财政收入148355.8万元,同比下降24.9%;乡镇完成财政收入75636.1万元,同比增长7.9%;街道完成财政收入71080.7万元,同比下降25.2%;园区(开发区、宿城新区)完成财政收入70162.3万元,同比增长15.0%

全区实现财政支出463996.2万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8543.5万元,同比增长17.7%;基金支出75452.7万元,同比下降44.1%

七、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获批市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多项,争取科技经费1247万元。申报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2个。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52%,在全市三县两区中排名第一。第二批科技镇长团及时到任。全年举办产学研活动12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5人,新增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1个、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2家。成立了“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宿迁市宿城区分中心”。耿车电子商务众创集聚区获批省级试点众创集聚区,区全民创业中心成功获批市级众创空间。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成功承办第二届大美宿迁中国艺术名家创作邀请展和钟吾文学艺术奖评选,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北琴书《白绫记》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入围奖,《虞姬辞楚》获全国鼓书学术赛金奖。成功举办宿城区第二届运动会,在市四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财政对教育投入不断增强,2015年投入教育事业6.4亿元,重点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在全市率先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称号,新建加固校舍3.6万平方米,市实小北校区投入使用,区实小迁建工程有序推进。设立宿城区桃李教育发展基金。启动教育强基工程,推动教师回归校园、校长回归本职,促进教育事业内涵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学校39所,其中:职业中学2所、初级中学18所、小学18所,共有在校生总人数65394人;共有幼儿园(含教学点)113所,在园幼儿32216人;共有教职工人数7500人,其中专任教师5940人。

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区卫计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全面完成村卫生室和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50%以上乡镇医院达到一级甲等标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区、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初步形成。全区拥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25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民营医院卫生院24个。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50人,其中执业医师267人。注册护士460人。年末拥有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1232张。计生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规范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通过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区验收。人口计生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进一步完善“五位一体”垃圾收处体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全市第一。疏浚农村河道243公里,铺设供水管网1583公里,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5个,全区1473个自然村庄环境整治通过省级全域验收。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完成国家技术评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完成国家年度测评。连续八年保持秸秆禁烧卫星监测零火点记录。新增省级绿化示范村40个,创成省级生态乡镇5个,王官集镇花园村获评江苏最美乡村,龙河镇桥庄村创成省级美丽乡村,埠子镇获评全国文明镇。启动大气质量提升专项整治,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242天。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72.98万人。其中:男性37.43万人,女性35.55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5.3(女性为100)常住人口61.06万人。全区人口计划生育率95.75%,人口出生率为8.13‰,人口死亡率为3.58‰,自然增长率为4.5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3元,同比增长9.1%。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95元,同比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90元,同比增长9.2%。城乡收入相对差距逐渐缩小。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90元,同比增长8.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70元,同比增长8.5%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新八有”,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城镇职工“五险”新增参保2.8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490/月和370/月,发放社会救助资金751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比例达70%。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6678人,城镇新增就业43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五连降。提前一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47.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区域供水覆盖率100%。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81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2600户,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8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16辆,互联网普及率75%以上,4g网络覆盖率达94.5%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相关信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打印页面】【关闭页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