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实验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方案

来源: 访问量: 发布时间: 2024-10-12 17:37

一、指导思想    

劳动实践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实践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上级文件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了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制定本学年劳动教育工作方案。

二、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劳动技术知识是指生活劳动、简单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管理知识。具体知识目标如下:    

1.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2.了解木工、金工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3.了解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简单知识。    

4.了解工艺品制作、编织技术、裁剪与缝制的知识。    

5.了解一些现代化文明生产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科技信息。    

(二)能力目标

劳动技术能力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科学技术原理,在劳动实践中初步形成的基本技能。    

1.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和工艺品。    

2.初步掌握编织、缝制技术,能制作简单的制品。    

3.掌握初步的植物栽培技术,掌握小动物的饲养方法。    

4.学会木工、金工、电工、农具等常用工具的使用;能进行简单的识图和制图。    

5.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三)德育目标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正确思想。    

2.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使学生认识劳动是日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权利和光荣义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4.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2.技术性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劳动技术课上,无论是生活劳动或生产劳动,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   位的同时,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础性原则。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新性原则。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劳动技术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劳动技术课教学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四、学生发展目标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TOP】打印页面】【关闭页面
Baidu
map